在古代,国家的出现必然伴随着领土划分。各国互派使节时,需要特殊物件来证明对方的身份。比如在夏商周时期,证明使臣身份的东西叫“圭璋”,是非常珍贵的玉器,可以作为鉴定身份真伪的信物。只有将身份核实无误,方可出入国境。从这个角度来看,圭璋无疑是最早的“通关文牒”。
到了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又【粉丝网】 那是 当时政府颁发的 文书,全是 木头做的 ,作为出境或者 乘坐传车投宿驿站凭证。太史司马氏《史记》,记载了 齐国孟尝君通过 更改封传内容,来更改身份和 姓名,最 终逃出关隘的故事。可见战国时期,七国争霸,诸侯国也 不是 随便出入的 ,靠的便是 封传。
出现了 另一种类型的 “通关文牒”,称为“封传”。汉唐时期,阳关和
玉门关是 中原王朝与 西域国家之间的 关口。为了 防止西北匈奴、突厥等 势力威胁中原王朝的 安全,从西汉开始,当地 官员开始在 关口签发通关文牒,作为出入关口的 凭证。这种证件类似于 后来的 出国护照。当时,骆驼商队,包括一些僧侣,想去西域,必须先申请关牒后才能西行。另一方面,西域国家也
非常重视阳关都尉盖印签发的 文牒,在 古典小说《西游记》中,通关文牒便被多次提及。古史不可考,仍有
零散记载。比如苏武去匈奴不敢忘节(汉节即符节,同时是 汉朝国籍的 证明),玄奘取经所 用的 度牒等 等 。《西游记》用几十万字的
篇幅,讲述了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 沙僧,历经十四年,穿越数个国家,跋涉十万八千里向 西方取经的 故事。他 们四个历尽艰辛,跋山涉水,斗恶除魔。风餐露宿,披星戴月,饱经风霜。 最 后,他 们克服了 种种困难,抵制了 各种诱惑,经受住了 生与 死的 考验,到达了 灵山,遇到了 如 来,取得了 真经。去西天取经,唐僧随身带着
大唐王王朝的 通关文牒,可以说通关文牒跟随了 唐僧下西洋取经的 全程,记录了 途径各地 。《大唐西域记》系由唐太宗钦定, 玄奘自己编撰,由弟子辩机编理。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秋七月,玄奘在
在 翻译佛经的 同时,也 完成了著名的 《大唐西域记》,并于 十三日进献于 太宗。言道:"所 闻所 历一百二十八国,今所 记述,有 异前闻,皆存实录,非敢雕华,编裁而成,称为《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据悉,该书描述了 128个国家和 地 区的 都城、领土、地 理、历史、语言、文化、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和 宗教信仰,还描述了 其他 十多个国家的情况。尽管通关文牒的
纪录不够全面,但 仍算是 文牒历险记。然 而在 明清时期,大英帝国在 工业时代开启的 跨界潮流与 我 国的 闭关锁国发生了 碰撞。多年来,中国向外国人发放“另纸护照”与 西方国家之间的 “自由通行”相冲突,“护照”之争甚至在 某种程度上导致了 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