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粉丝网】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神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全部语录:
1、 如果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 —— 费孝通《乡土中国》
2、 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 费孝通《乡土中国》
3、 回头看,那一去不复返的年轻时代也越觉得可爱。 —— 《乡土中国》
4、 人们生活在同一的小天地里,这小天地多少是孤立的,和别群人没有重要的接触。短时间上,每一代的人在同一的周期中生老病死,一个公式。 —— 费孝通《乡土中国》
5、 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 —— 《乡土中国》
6、 从俗即是从心。 —— 费孝通《乡土中国》
7、 冲突是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 —— 《乡土中国》
8、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徙是变态。 —— 费孝通《乡土中国》
9、 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那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应于外在的秩序。 —— 费孝通《乡土中国》
10、 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 —— 费孝通《乡土中国》
11、 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 费孝通《乡土中国》
12、 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 —— 费孝通《乡土中国》
13、 “说”是“有”的开始。 —— 费孝通《乡土中国》
14、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 费孝通《乡土中国》
15、 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乡土社会) —— 《乡土中国》
16、 在教室里,教师是在带领学生追求知识,把未知化为已知。在社会上发表一种见解,本身是一种社会行动,会引发广泛的社会效应。 —— 《乡土中国》
17、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 《乡土中国》
18、 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 费孝通《乡土中国》
19、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 —— 费孝通《乡土中国》
20、 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适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 费孝通《乡土中国》
21、 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 费孝通《乡土中国》
22、 家庭既以生育为它的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结束抚育。 —— 费孝通《乡土中国》
23、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 费孝通《乡土中国》
24、 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 费孝通《乡土中国》
25、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 —— 费孝通《乡土中国》
26、 纪律是排斥私情的。 —— 费孝通《乡土中国》
27、 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 —— 费孝通《乡土中国》
28、 世界不过是个逆旅,久暂相差不远。 —— 费孝通《乡土中国》
29、 人们喜欢的是从权力得到的利益。 —— 费孝通《乡土中国》
30、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 费孝通《乡土中国》
31、 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 —— 费孝通《乡土中国》
32、 愿我这涓滴乡土水,汇归大海洋。 —— 费孝通《乡土中国》
33、 乡村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 费孝通《乡土中国》
34、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产生的。 —— 费孝通《乡土中国》
35、 年轻的人把年长的人当作他们生活的参考蓝图 —— 费孝通《乡土中国》
36、 感情常发生在新反应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 —— 费孝通《乡土中国》
37、 礼俗和道德约束的适用范围是有人伦差序的所以你可以看到有些人痛恨别人贪污,但要是轮到自己父亲搞腐败,他又可以心安理得地花着赃款,这在差序社会里并不矛盾法理虽给定了标准,但中国人的处理方式是要在搞清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所以中国人办事习惯找关系 —— 《乡土中国》
38、 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 —— 费孝通《乡土中国》
39、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 费孝通《乡土中国》
40、 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 —— 费孝通《乡土中国》
41、 “乡”再也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 费孝通《乡土中国》
42、 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 费孝通《乡土中国》
43、 乡土社会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 —— 《乡土中国》
44、 驱鬼,实际上却是驱除了心理上的恐惧。 —— 费孝通《乡土中国》
45、 感情奔放时铿然有声,歌哭哀嚎是激动时不缺的配合。 —— 费孝通《乡土中国》
46、 中国传统社会中私的问题:“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 费孝通《乡土中国》
47、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还乡。 —— 费孝通《乡土中国》
48、 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 费孝通《乡土中国》
49、 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 —— 《乡土中国》
50、 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熟悉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乡土社会) —— 《乡土中国》
51、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所谓家大业大,实际上是业大家才大比如 《红楼梦》 里荣国府大,是因为他们家官运亨通后来树倒了,猢狲也就散了 —— 《乡土中国》
52、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一一费孝通 —— 费孝通《乡土中国》
53、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的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费孝通 —— 费孝通《乡土中国》
54、 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确实不停止的,是追求。 —— 费孝通《乡土中国》
55、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 —— 费孝通《乡土中国》
56、 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 —— 费孝通《乡土中国》
57、 群体生活的规律有着生理的保障,不学而能。人的规律类皆人为。 —— 费孝通《乡土中国》
58、 生死无常,人寿有限。 —— 费孝通《乡土中国》
59、 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 —— 费孝通《乡土中国》
60、 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 费孝通《乡土中国》
61、 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炼,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 费孝通《乡土中国》
62、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 费孝通《乡土中国》
63、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在土地上的。 —— 费孝通《乡土中国》
64、 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不明白怎样应对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 《乡土中国》
65、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 费孝通《乡土中国》
66、 中国人的道德和法律不是一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平,客观的尺子。它可以根据所施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可谓双重标准。 —— 费孝通《乡土中国》
67、 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 —— 《乡土中国》
68、 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 费孝通《乡土中国》
69、 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 费孝通《乡土中国》
70、 “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 费孝通《乡土中国》
71、 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是众多复杂的,但是并不尽入我们的感觉.我们有所选择。 —— 费孝通《乡土中国》
72、 恋爱的持续依赖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 —— 费孝通《乡土中国》
73、 在差序格局里,公与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 费孝通《乡土中国》
74、 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 费孝通《乡土中国》
75、 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 费孝通《乡土中国》
76、 “现在的社会,孩子和家长的斗争结果就是三种。第一种,家长赢了,孩子接受家长的思想,继续用这种方法统治下一代。第二种,孩子赢了,进行一场思想革新,以进步的方法与下一代相处。最后一种,家长赢了,但孩子不愿意接受家长的控制,鱼死网破,以生命回归的方式取得自由。” —— 《乡土中国》
77、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 费孝通《乡土中国》
78、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 费孝通《乡土中国》
79、 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 费孝通《乡土中国》
80、 《圣经》上也有上帝说了什么,什么就有了,“说”是“有”的开始 —— 费孝通《乡土中国》
81、 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积累。 —— 费孝通《乡土中国》
82、 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 费孝通《乡土中国》
83、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 费孝通《乡土中国》
84、 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 费孝通《乡土中国》
85、 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 —— 《乡土中国》
86、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一程度上的收缩。 —— 《乡土中国》
87、 在社会上发表一种见解,本身是一种社会行动,会引起广泛的社会效果。 —— 费孝通《乡土中国》
88、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着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 —— 费孝通《乡土中国》
89、 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 —— 费孝通《乡土中国》
90、 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 —— 费孝通《乡土中国》
91、 ……都会像秋风里的梧桐叶一般自己凋谢落地。 —— 费孝通《乡土中国》
92、 在传统眼光中,都市真是个是非场,规矩人是住不得的了。 —— 费孝通《乡土中国》
93、 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 费孝通《乡土中国》
94、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 费孝通《乡土中国》
95、 中国的家庭,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之间只是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 费孝通《乡土中国》
96、 中国不是西方的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 费孝通《乡土中国》
97、 yw――紧张――动作――满足――愉快,那就是人类行为的过程。 —— 费孝通《乡土中国》
98、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 —— 费孝通《乡土中国》
99、 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而且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 —— 费孝通《乡土中国》
100、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 费孝通《乡土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