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粉丝网】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全部语录:
1、 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 商鞅《商君书》
2、 贤者顺时而变,愚者死守成法。 —— 商鞅《资治通鉴》
3、 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 商鞅《商君书》
4、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 商鞅
5、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 商鞅
6、 胜而不骄者,术明也;败而不怨者,知所失也。 胜而不骄,明所得,败而不怨,知所失 —— 商鞅《商君书》
7、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 商鞅《商君书》
8、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事本抟,则民喜农而乐战。 —— 商鞅《商君书》
9、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 商鞅
10、 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世。 —— 商鞅
11、 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 —— 商鞅《商君书》
12、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 商鞅《商君书》
13、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 商鞅
14、 赳赳烈士,天地难泯。 —— 商鞅《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
15、 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 商鞅《商君书》
16、 圣人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 —— 商鞅《商君书》
17、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 商鞅《商君书》
18、 就以当今政事而论, 秦国变法大药有四。 奖励农耕以富国; 激赏军功以强兵; 统一治权以理政; 移风易俗以正民。 四纲之下各有法令。 举国同法,令行禁止, 有罪重罚,有功激赏。 则官吏无贪,庶民无私, 朝野酿成浩然正气, 国家不怒自威。 —— 商鞅《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
19、 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 —— 商鞅
20、 国危主忧,说者成伍,无益于安危也。 —— 商鞅《商君书》
21、 圣人为民法,必使之明白易知,愚智遍在之。 —— 商鞅《商君书》
22、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 商鞅《商君书》
23、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 商鞅《商君书》
24、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 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 国无力而行知巧者必亡。 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强,强必王。 贫者使以刑,则富;富者使以赏,则贫。 治国能令贫者富、富者贫,则国多力,多力者王。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 —— 商鞅《商君书》
25、 语有之矣,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夫子果肯终日正言,鞅之药也。鞅将事子,子又何辞焉! —— 商鞅
26、 今夫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故托其势者,虽远必至;守其数者,虽深必得。 —— 商鞅《商君书》
27、 黄鹄之飞,一举千里,有必飞之备也;丽丽、巨巨,日走千里,有必走之势也;虎、豹、熊、罴,鸷而无敌,有必胜之理也。 —— 商鞅
28、 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 —— 商鞅《商君书》
29、 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惠,惠生于力。举力以成勇战,战以成知谋! —— 商鞅《商君书》
30、 你可不可以来打扰我一次一次也行 —— 商鞅
31、 独坐莫凭栏 —— 商鞅
32、 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我听说从偏僻小巷走出来的人爱少见多怪,学识浅陋的人多喜欢诡辩,愚昧的人所讥笑的事,正是聪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狂妄的人高兴的事,正是有才能的人所担忧的。那些拘泥于世俗偏见的议论言词,我不再因它们而疑惑了。) —— 商鞅《商君书・更法》
33、 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 —— 商鞅
34、 背法而冶,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辑也。 —— 商鞅《商君书》
35、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 —— 商鞅《商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