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年11月23日,宋真宗赵恒封禅泰山。
此次封禅,前后花了共四十七天时间。用《续资治通鉴》中的说法是,“帝自东封还,群臣献贺功德,举国若狂”,就是说宋真宗封禅归来,群臣为宋真宗歌功颂德,全国老百姓都欣喜若狂。宋真宗对此行也无比满意,自觉达到了个人政治生涯的巅峰。不过从后世评价来说,这次封禅并不露脸。
为何不露脸呢?
第一,拉低了封禅的档次。【粉丝网】
中国古代帝王封禅是
最 高规格祭拜仪式,司马迁专门在 《史记·封禅书》中写有 :“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 ,及衰而息”的 话语,也 就是 说只有 盛世之君才有 资格封禅泰山。从秦始皇开始,封禅就大致形成了三条共识:
一、更朝换代国家统一;
二、政绩卓著、国富民强;
三、祥瑞出现。所谓“国之将兴,必有征祥”。
中国古代皇帝从秦始皇到清朝宣统400多位,也
仅仅只有 五位皇帝在 泰山封禅: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以及宋真宗。秦始皇统一六合,开创一个新时代;汉武帝北击匈奴;唐高宗开疆拓土,达到了
古代汉族统治的 朝代里,国土面积的 巅峰;唐玄宗开元盛世三十年,是 唐代极盛时期。宋真宗与此前封禅帝王相比,差距还是
明显的 。在 宋真宗之后,再无中国皇帝封禅泰山,因为都耻于 与 之为伍。到朱元璋当皇帝时,甚至取消泰山封号。此后康熙和 乾隆也 曾登过 泰山,但 并非封禅,只是 巡游。那么,宋真宗是 如 何拉低封禅档次的呢?首先,签订了城下之盟,与辽国约为兄弟。
1005年1月,宋真宗与
辽达成城下之盟——澶渊之盟,还认了 辽国皇帝为弟弟。三年后,宋真宗就封禅了 ,宋真宗认为此盟约为其功绩(此处可至1005年1月28日的 澶州)。当然
,后代对于 澶渊之盟利弊的 讨论很多,但 拿钱换和 平,总归说明了 当时宋朝的 军事实力以及经济实力有限,并未盛世。而他的 父亲和 大伯,即太宗和 太祖皇帝,两人用尽毕生才一统中原,也 未能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太宗甚至为此中箭受伤。两人也都未封禅。
从这个角度在看,宋真宗在澶渊之盟后立刻封禅,从实力上说不能够,从人情上也说不通。其次,满足其虚荣心,结果是劳民伤财外毫无他用。
有一种说法,称封禅具有“尊王攘夷”的意义。宋真宗希望借此证明其帝王朝代的正统以及中原的独尊地位。
的
确,相较于 向 辽支出的 岁币,封禅大典一路的 花销才是 真正的 财政大头。据史籍记载,宋真宗的 封禅之行花了 九百多万贯银钱,这仅是 旅行花销,之后赏赐百官并未算在 内。真可谓“大国之举”。然而效果呢?辽国30多年后,又
提出增加“保护费”岁币,西夏后来也 提出了岁币要求。后来宋向金提供岁币的 同时,还向 其称臣。封禅起到的政治意义几乎 看不到,劳民伤财,粉饰太平罢了 。第二,让封禅成为任性权力和扭曲价值观的产物。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宋真宗达成封禅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一方面,让善于逢迎的人,有机会揣摩皇帝心思,从而加官晋爵。
宋真宗是
a 一个既不愿意的 打仗,同时还好大喜功的 君王。脱脱在 《宋史》中评价称,当时宋廷朝臣知道契丹的 习气以及实力,同时也 知道自己的 皇帝不喜欢打仗,所 谓“厌兵之意”,于 是 就进“神道设教之言”。封禅仅仅是 其中一步。a 宋史此篇内容在:卷四 本纪·太宗一提出“封禅”建议的
王钦若就是 一个善于 揣度皇帝心思的 人。他 知道宋真宗对于 澶渊之盟,虽然满意,但 心里也 如 吃了 苍蝇屎一样难受、耻辱。于是 对皇帝说,只有 封禅泰山,才能镇抚四海,夸示外邦。这恰恰说到了 宋真宗的 心坎儿。随后,王钦若为了
打消皇帝对于 “祥瑞”的 担心,一方面称古代祥瑞是 “圣人以神道设教罢了 ”,另一方面也 开始打造这一次封禅前的 “祥瑞”,为此宋真宗甚至自导自演了 一出“天降祥符”的 天书闹剧。此后,全国争相进献祥瑞,如
陕西路上言“黄河清”;开封见“龙见于 云中”;解州出现了 “池盐不种自生”的 神迹;而河中府居然 在 山谷中发现了 《灵宝真文》的 仙书。另一方面,封禅也让正直之人难以自保,沦落成为帮凶。
宋真宗手下有
一个宰相叫王旦,在 百官中颇有声望,忠心正直。为了 实现封禅,宋真宗必须获得以他 为代表的 百官认同。为此,他 先请王旦入宫喝酒。酒局结束后,还送了 王旦一坛好酒。王旦回家后才发现,酒坛里装了 满满一坛的 珍珠。王旦再木鱼脑袋,也
能明白皇帝是 下定决心了 。所 以他 还能说什么呢?于 是 ,他 全程配合皇帝演戏,非常卖力。据说他临终前曾说,我 一生别无过 失,只有 不劝谏天书一事,是 我 的 过 错无法赎回。我死后,可为我 削发,披穿僧尼穿的 黑衣殓葬即可。可见,即便是 这样的 正直之人,也 无法逃离“上有 所 好,下必甚焉 ”的 命运。由此可见,宋真宗虽然
并非毫无功绩之主,但 封禅一事,可谓是 他 一生的 污点。而导致这一污点的 ,就是 因为其拥有 不受约束的 最高权力。权力放大规律告诉我们,居上位的 人有 一种爱好,在 下面的 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曲意逢迎,进而导致整个系统遭受破坏,让好人成为坏事的 俘虏。(详见:规律44 -权力放大规律:上有 所 好,下必甚焉 )后代评价:
及澶洲既盟,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
——元朝官修正史《宋史》脱脱等